Mar 16, 2011

房子


小時候對房子的印象是一棟古老的四合院。 走一趟北京,就可以理解,一九四九年後,軍方在台灣大肆的建起的軍眷。 矮小的青瓦房,單薄的三層板,一條排水道的距離間隔出那一棟棟的眷房。 眷房大多採用四合院的格局走向,邊間的往往地方較大,每家眷屬依照該單位人口多寡分得住房。 小時候對房子的印象,就是一間以這樣的格局建造出的足夠三,四口人活動的小房間。

上了小學之後,我們離開了眷房的活動範圍,搬進了一棟兩層樓的透天厝。 第一次看到這棟透天厝,建商還在搭建中,外牆覆蓋著水泥,空蕩蕩的一間屋子裡頭,什麼也沒有。 我在這棟兩層樓的透天厝裡渡過了絕大部份的童年。 那面以不同的色筆畫有身高的牆, 因為地震時搖晃擺盪的畫,每年到了颱風季節時得連忙搬運的大型落地電視機,都在這棟兩層樓高的透天厝裡頭。

長大了以後,發覺房子的意義,不單單只是以水泥搭建起的四面牆。 包含了住在房子裡的人,以及在這屋頂下發生的所有事情。 與其說是房子記憶了住在其中的人,不如說是房子裡的人製造出了屬於這房子的記憶?

也不記得是多久以前了,對面的屋主將房子給拆了重建。 蓋成了兩層樓高的建築物,是說,這類型的建築物在加州還算普遍。 約莫屬於比較新式的房屋造型,有別於以往一層平房的搭建方式。 屋內採挑高的方式建起,正門口有個迴旋樓梯直達二樓。 大門前圍起了矮牆,矮牆邊上一棵結滿了粉紅色花朵的桃樹。 據說,屋主是廣東人,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人口較多,屋內看來隔了不少房間。

看著對面的屋子,由平地建起,直到如今的兩層樓高的建築物,就像看見了時間,緩慢的在眼前經過。 然而我是壓根的想不起,那到底是多久以前的事情? 對面的屋子,來來往往的房客,門前停著紅色的小跑車。 是說,這兒蓋房子,規矩不少。 一般好一點的住宅區,可不能好像這樣的隨意的興土動工。 得先向地方申請,取得附近居民的同意後方可開始建蓋。

偏偏,我住的這區,既不是什麼豪華的比佛利山莊,也不是高樓大廈林立的市中心,加上市政府並無這項嚴格的建築興建規定,以至於附近居民可以隨意的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 是說,修建也就算了,比較使人困擾的來來往往的工人佔滿了兩旁的馬路和停車位,近日來造成了左右鄰居不少困擾。 搭建了豪華的兩層樓房,將來搬了進來,勢必已經引起了附近居民心中的不良陰影,總覺得破壞了房子向來予人溫暖和諧的感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