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9, 2010

如果張愛玲真的在推特


是說,前些時候在副雜誌上就閱讀了Blues寫的這篇九月份專題「假如張愛玲在推特」。 我是說,假如張愛玲真的在推特,噗浪,或者是臉書上的話,我實在是難想像我們還能閱讀得到她什麼細膩的散文,驚天動地的小說文章。 我個人是覺得,張愛玲如果離開了紙筆,就不是張愛玲了。 似乎是她說,別的作家都在打字的時候,她仍舊拿著稿紙,鉛筆這麼逐字的寫下那些個關於跳蚤,關於上海,關於音樂如何使她悲傷,而顏色和氣味又是如何使她快樂的小絮語。

流言中有那麼一篇,寫的是「人上人」,她是這麼說的:
坐在電車上,抬頭看面前立著的人,是多相貌堂堂,一表非俗的,可是鼻孔裡很少是乾淨的,所以有這句話:「沒有誰能夠在他的底下人跟前充英雄。」

假設張愛玲真的活在推特的年代裡,這時不免要想她手裡的是筆記本嗎? 或者是一臺可以下載推特功能的手機,可以裝設無數個「app」的Iphone,又或者是ipad? 說不定拿起了附設的相機,拍下一張當時電車裡頭的畫面和那男人的鼻毛,就這麼的撲上了網,及時的分享予人。 所有的事物,有了更加及時的畫面取而代之。 俗話說的「有圖有真相」。

誰還會去注意,一株草有多少種綠? 一朵花再不同的地方綻放與光折射出來的色彩又會有什麼變化? 似乎,沒有人會想要看一個人長篇大論的形容這些點滴。 就像,推特,微博這些玩意兒一出來,部落格就註定了是要走入歷史的名詞。 能用一百四十個字形容的生活,沒有人會再想花上幾個小時的去撰寫這些事。

推特出來了,緊接著它而來的是兼具多功能的臉書。 最近有部電影,說得就是臉書創辦人的故事,「The Social Network」社交網站。 是說,這年頭說沒有臉書的人,那多半是騙人的吧?! 就像,會上網的人跟你/妳說我不會打字,相信妳/你也會帶著懷疑的心態質疑對方的真假。 臉書上的人數越多,意味著此人的社交能力特別的好? 還是應該說這人挺「濫交」的? 那張愛玲又該和誰社交?

張愛玲不過是想知道「傳奇」如果再版,銷路好不好? 於是,就這麼的噗上了臉書。 頓時,數十個拇指豎了起來,大家都說讚。 又或者,一下子留言佔滿了整個愛玲的粉絲版面。 就像跳蚤。 我是認為張愛玲會覺得臉書上那些個讚,像極了她討厭的跳蚤? 數量繁多,多的可怕了。

是說,我倒不排斥大夥都得試試這些個微博,臉書什麼的。 但,我始終覺得它們不應該取代了原來人們對書寫的執著。 過去可以沒有微博,沒有噗浪,沒有臉書時的日子是怎麼樣的,我始終覺得它們就應該是那個樣。 原來會想再筆記本裡的話,就應該歸於筆記本;原來應該撰寫的念頭,就應該歸於文稿。 那些細膩的小地方,那些需要被沈澱的故事,我始終覺得是需要被妥善的保存。

我有推特啊,我也有臉書啊,我也再噗浪啊,我甚至還有標滿了簡體字的微博,可我始終覺得那些是極微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即使長久不去更新也不覺得可惜的附屬品。  倘若每一件生活上所發生的事,見過的人,做過的事,換來的就是一個狀態欄,這會讓我心有不甘。 我始終覺得我是我,我不僅僅是一個狀態欄而已。 而我的狀態,又豈是一小塊四四方方的空白欄所能填滿的?
 
如果張愛玲真的在推特,我倒覺得約莫也維持不久吧?! 按她的個性看來,我覺得她應當也不是個會使用這類社交網站來證明自己沒有社交障礙的人。 又或者,她也會上去申請這麼各賬號回來,然後再狀態欄上頭寫著:「原來你/妳也在這裡。」 之後,就沒有了下文。

其實也沒什麼,只是突然又看到了這篇文,而我則是跟貝姬說了類似這番話。 我說,當別人的電腦都晉升到Win XP的時候,我仍執著著Win 98。 同樣的,我是說,當大多數的人都開始經營起推特與臉書時,我始終覺得,這部落裡那兩千多篇的字字句句,說得都是生活。 是這些年以來,數以萬字的狀態啊!

是說,如果張愛玲在推特,出完了「流言」以後,或許可以考慮再版個「留言」? 網羅了自己臉書上的粉絲團,出本臉書之精彩「留言」? 有機會,我倒是想到書報攤上去看看,替她問問報攤的小販「這書銷售好不好?」「這種書,有人買嗎?」之類的問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