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 20, 2011

經過之書 (二十二)


虎丘的斜塔確實挺斜的。 塔前有人照相,有人只是杵在那兒一動也不動的看人照相。 在中國,大夥都愛看。 彷彿這數千年以來的文化把咱們中國人養成了愛觀看的民族似的。 走在大街上,經過了櫥窗,愛看。 就這麼隔著玻璃窗的看看。 到了車站,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的,也愛看。 有時閒著也是閒著,看到對方還算慈眉善面的,就這麼搭上了兩句的天南地北聊起來,也是因為愛看。

虎丘部份景點地方不大。 就拿劍池來說,北面的池壁下方有個洞,傳說當年吳王闔閭埋葬時,特以三千把刀殉葬於此,而後人聽聞以後,莫不前來此地挖寶。 就這麼挖啊挖啊的,形成了一口窪地,因而積水成池。  前往這神祕洞穴一探究竟的觀光客眾多,有人擠著跟王羲之題的「劍池」大字合影,頗有本人到此一遊的風範。 還有人把這洞穴門口是擠個水瀉不通。 王大媽帶著陳太太,朱先生牽著張奶奶的每個人是攜家帶眷,硬是得擠到這池子邊上去看一看。

中國人愛看,哪兒人多往哪裡看。 外國人也愛看,但外國人皮膚白,白裡透紅的不好意思看太久。 可咱們中國人不是,咱們可是爭先恐後的,能看多久看多久,彷彿是看得久些便能夠看得出所以然來。 是說,我倒覺得,這是咱們的特色,咱們千古以來特有的文化,試問,還有哪個民族能將事情看得如此透徹呢?

說起了看,我也愛看。 看這來來往往的人潮,看風林山景,看就這麼毫不吝於分享,公然的在遠景山莊裡頭脫了褲子隨意溜鳥的男人,此時正在樹邊上撒尿。 原以為在中國,只有三歲大的娃兒會穿開襠褲,如此一來母親們方便孩子隨時撒尿。  又或者,他們就是這麼般的仍懷有三歲娃兒的開襠褲情結,以至於可以如此的真情流露。

5月30日 天氣晴

在蘇州,園林造景是出了名 。 其中最有名而旅遊書上普遍介紹的約莫是獅子林和拙政園兩個比較著名的觀光景點。 根據統計,整個蘇州至清末時期,共有園林一百七十多處,而保留較為完整的仍有七十多處,例如:拙政園,獅子林,留園等。

園林中的造景多半採用類似的建築手法,栽花營林,疊山理水的將大自然之中的景致搬到自個兒的後花園裡,讓這些終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太太老爺小姐們即使不用跋山涉水的也能夠享受到自然森林的樂趣。 老爺就在這後花園裡頭寫字,畫畫,吟詩作對,姨太太們就在這後花園裡頭,彈彈琴,爭風吃醋。  若不是親眼見識,怎能感受那曹雪芹筆下,大觀園裡頭金碧輝煌,四面牆壁玲瓏剔透的華麗感。 這般的園林造景,若非皇室,在過去也是些個達官貴人,家世顯赫的大人物才能擁有的伓。

蘇州七十多個園林,自然是無法一一的看盡。 再說,這看園林就好像吃橘子一樣,吃過了一次,就知道這橘子是什麼味道。 在上海吃的是橘子,到了蘇州這橘子它吃起來還是橘子,並不會隨著地方不同有所改變。  就在這七十座蘇州園林裡,我選了拙政園。

拙政園建立於明正德年間,由當時辭官返鄉的御史王獻臣所有。 建園時特以晉朝文學家潘岳的「閒居賦」中 「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為政」而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拙政園裡以水為造景中心,分為東園,西園和中園三大部份。 東園有王心一設計的歸園田居,西園則是鴛鴦亭與波形廊,而中園主要則是有蘇軾題詞的「誰與同坐軒」。

拙政園裡,人滿為患。 早上十點抵達時,觀光團已經一團一團的帶進了拙政園區裡 。 拙政園位於蘇州東北街上,下了公交車拐個彎,前方不遠就有了拙政園園區的標示。 拙政園方向的東北街不是什麼特大的街道,兩旁除了有些小商店以外,還有蘇州園林博物館。 買了票,觀光團帶來此地先是參觀園林博物館,接著才匯進入拙政園。

之前在上海豫園裡頭的古戲台邊上看到了拙政園門票的減價券,原價七十七塊錢人民幣的門票,在使用了減價券以後還要六十多塊錢。 怎麼說都不便宜。 但,人既然來了,怎麼也想看看這拙政園究竟為什麼這麼的出名? 排了隊,後邊的人兒不停的往前竄,彷彿這線上前頭的人是一整個的不存在。 「唷! 我說,這位先生沒見著我這會兒正排著對嗎?」 那位先生也有意思,他說:「我以為妳只是站在這裡。」我這麼大的人站在售票員窗口正前方的,我不是買票,是在這兒擺好看得嬤?

或者,中國這兒人實在是太多了,人多了,人家未必知道妳究竟在想些什麼。 中國人會說話,而且不說廢話。 有什麼說什麼的,人家好辦事兒。 不像台灣人,走到哪裡,有時還是礙於情面的,不好意思將自己的意思表達的太露骨。 台灣人的臉皮薄,說起話來也似拐彎抹角的弄得人家聽不明白。 關於這點, 身為台灣人,我倒覺得這是咱們台灣人要向大陸人學習的地方。

進了鄉,難免學會了大陸人那套敢說敢言好辦事兒的心態。 插隊的,就叫他繞到後面排隊去。 至於那推擠的,姑奶奶我使出了渾身吃奶的勁兒,硬生生的能把對方推多遠是多遠。 在中國這地大人多的地方生存,還真是得憑點本事! 不說別的,就拿那正趕著去掙錢,寬大的馬路不走她非得推我一把的女導遊來說,我這會兒正面相猙獰的斥責她「別推我」! 要不這般的說出想法,這中國人多地大的,誰會知道誰的心裡是什麼感受。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